婚姻需要“门当户对”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门当户对”除了指夫妻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相当,往往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如双方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消费水平、成长环境,等等。那“门当户对”的前提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有自知之明。只有先正确地评估自己,才有可能找到那个“最佳伴侣”。

  有个小姑娘曾和我分享她的故事。她本人在体制内工作,通过相亲结识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的工作不如她,即使他有独立住房,对她也非常好,但她还是觉得不满意。小姑娘说:“我就是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儿。”过不了的那道坎儿是什么呢?是她“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我给“自以为是”加上了引号,因为我并没有任何攻击或贬低的意思。我劝这个小姑娘清醒一点,告诉她,要想获得一段良好的关系,我们就不能用自己的强项和对方的弱项比,更不能因为自己拥有某个强项,就要求对方处处比自己优秀,觉得那样才能“配得上”自己,而是要综合考虑双方的种种条件,适当做出取舍。

  许多人大概是被“你值得拥有”之类的广告语洗脑了,总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最好的,不断地自我刺激,大脑总处在亢奋状态,大步流星地向幻想中的目标前进,以至于忽略了沿路的风景,走着走着可能就错过了那个适合自己的人。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认为,“门当户对”对于婚姻的存续十分重要,它体现在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认识一位姑娘,自小家境优渥,父母宠爱,是真正的“十指不沾阳春水”。她就这样一路顺风顺水地长大,上了大学后爱上了班里的“才子”。才子佳人本能成就一段如小说般的佳话,但现实的风吹雨打却一样也不少。“才子”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但生活往往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性格自卑又自负。两个小说主角一样的人结合在一起,却并没有获得小说里那样幸福的结局。婚前的他们不顾众人反对,只觉得“有情饮水饱”;婚后他们被柴米油盐的琐碎弄得焦头烂额,情意慢慢被消磨。妻子保持着一贯的消费水平,买包买衣,在丈夫眼里,这是在铺张浪费;丈夫延续优良作风,勤俭节约,却被妻子嫌弃抠抠搜搜。其实,他们谁都没错,只是因为成长环境有别、消费观念不同而已。

  爱是奢侈品,五斗米是必需品。“门当户对”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有多大,只有步入婚姻的人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