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约翰·法伯从草丛里捉来了许多毛毛虫,然后把它们按首尾相接的样子,挨个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让它们围成一圈。然后把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撒在了离花盆不远的地方。约翰·法伯刚松开手,毛毛虫便一个跟着一个,一圈一圈地绕着花盆的边缘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直到它们最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相继死去才停下来。

  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人走的习惯称为跟随者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科学家做实验以前,以为毛毛虫转几圈之后,便会发现这其实是徒劳无功的,然后转向它们喜欢的食物,但事实却完全相反,毛毛虫直到饿死都没有改变。虽然实验结果令人惋惜,但是惋惜、感叹之余,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很多时候,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在工作和日常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常会习惯性地重复现成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以至于产生了思想上的惯性,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经验、按固有的套路去思考问题,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更不愿意创新,去另辟蹊径。虽然这种固有的思维和方法有它的成熟性和稳定性,能够减少和简化解决事情的过程,但是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它容易让人盲目遵循固有的习惯,而忽略了其实还有更便捷、更优化的解决方法。这样反而在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不利于事情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长期按照一个思维模式思考问题,不仅容易使人厌烦,还容易削弱人的创造力,影响潜能的发挥。

  日本日立公司在北海道有一家专门生产电风扇的工厂,因为电风扇功能单一、样式老旧,所以销路越来越差,工厂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

  一次,工厂的总经理和技术部的一个员工到工厂周围散步,看到周围有许多农民都在用大棚种植蔬菜,而每个种植蔬菜的大棚都需要换气用的换气扇。总经理觉得这也是商机,便自己做主,让工厂的员工改成生产换气扇。

  过了几天,总部的负责人下来巡查,负责人看了大家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找来总经理询问是怎么回事。总经理很巧妙地回道:“这其实也是一种电风扇。”负责人没太在意,就这样过去了。结果,好几年过去,这个工厂一跃成为日本第一家生产工业用风扇的大型厂家。

  在工作中,我们的关注点应该集中在这么做产生了多少绩效,而不是我做了多少工作。如果一开始的方向就是错的,但是依旧沿着这条路走到底,那么只能一无所获。只有大胆改变方向、勇敢创新,才能收获更多。

  因为前几年苹果市场价值被看好,苹果价格飙升,许多果农都大赚了一笔,种苹果的果农也越来越多,终于苹果市场饱和。但是种苹果的果农并没有因此减少,据市场预测表明,今年苹果的产量会创历年新高,市场上的苹果最终会超负荷,供大于求,苹果的价格会大大降低。果农听了这个消息,都十分担忧,但是也没办法。都快成熟了,能怎么办呢?

  但是有位W先生却不是这么想的,他想到,如果在苹果身上“写”上祝福,例如,“喜”“寿”“福”之类的,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说做就做,M先生把剪好的纸样贴在了挂在树上的苹果上面,由于纸样都贴在苹果的背面,照不到阳光,所以过一阵揭下来的时候,苹果的背面自然而然就会留下印子。要是纸样是“福”字,苹果上就会出现“福”字。

  终于到了苹果上市的季节了,M先生家的苹果因为别具一格,果然受到了热捧,不仅很快销售一空,价格也比别人高了几倍。

  第二年,许多果农都开始用M先生的创意,但是M先生并不怕,因为他又想好了一个妙招,那就是把苹果上的字连成一句祝福的成语,然后把苹果成组地装在一起。比如,“健康长寿”“百年好合”“花好月圆”等。总之,只要是祝福的话应有尽有。自然,这一年,M先生靠着自己独特的小妙招,又赚了个盆满体钵。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前所未见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创新的思维,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遇到挫折和问题的时候,我们千万不可向毛毛虫那样做毫无意义的努力,而是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以便能更灵活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并不是让我们摒弃过去,如果是好的经验和方法,我们应该继承,但是一味地沉浸在过去的旧思想中,不懂得变通,就不可取了。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要想跟上它的步伐,不被淘汰,就必须紧跟潮流,用创新思维为自己不断开拓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