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有这样两家店铺都卖老婆饼:第一家的老婆饼馅料充足、尝起来可口又新鲜,价位合理、童叟无欺;另外一家卖的老婆饼又硬又不好吃,馅料也不丰富,甚至还可能要过期了,但是价位是第一家的一半,你觉得谁家的老婆饼更容易卖出去呢?

  答案并非和大家想到的一样,第一家更容易卖出去。为什么呢?这就是格雷欣法则中将要介绍的。

  格雷欣法则是一条经济法则,也叫作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意思是在双本位货币制度的情形下,两种货币同时流通,若是其一产生贬值,其实际价值相对另一种货币的价值来说更低,实际价值比法定价值高的“良币”将会被普遍收藏起来,渐渐在市场上消失,最终将不再流通,而实际价值比法定价值低的“劣币”则会在市场上大量泛滥,最终致使货币流通不稳定。

  16世纪时期,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爵士发现了这种现象,并且将其命名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之后人们亦称其为格雷欣法则。它所说明的就是:优秀的并不一定会每次都能战胜卑劣的,好的也并不会永远击败差的。达尔文的“优胜劣汰”法则在现实世界中也不会永远灵验。

  假如有这样一个旧货交易市场,里面的旧货各种各样,虽然是同一种东西,外表看起来也差不多,但是实际质量却千差万别。比如二手交易的名牌包,包的实际质量卖主最清楚,但是买主是无法知道包究竟值多少的。假如二手名牌包的质量好坏是分布较为均匀的,质量最好的能够卖到3万元,那么,买主一般想出多少钱购买一个不明情况的二手包呢?大部分人都会出价8000元。这样的话,卖家能同意吗?很显然,只用过一两次价值3万元的好包,主人是不会放在这个旧货市场卖的。这样一来,旧货市场就会进入恶性循环,等到买主发现市场上一半的名牌包都不见了,他们就会认为剩下的那些都是中等质量之下的了。于是,买主出价又会降到5000元,而卖主则会把价值高于5000的名牌包退出市场。长此以往,旧货市场上“价值高的包”就变得越来越少,最终会被那些质量次的包包逐出市场。如此一来,这个旧货市场也会慢慢瓦解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作出的选择都属于“逆向选择”,这种现象之所以会产生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同种情况在人才市场领域也大量存在。

  有一名医生从国外学成归来,是标准的“海归”,在某市某大医院就职。这位医生不仅专业技术过人,还有高尚的医德,工作恪尽职守。只有这些也不会怎样,这位医生有一个“怪癖”,或者可以说是从国外带回的一个“坏毛病”,就是从来不收受病人私底下送的“红包”,他的这种行为,立马激发了同医院其他大部分医生的一致愤怒。

  最后,院方解除了这名医生的聘用合同,并且没有让他简单地一走了之,医院还扬言该医生工作不称职,无法胜任医生的工作,使得这位医生下岗之后在同一领域无法找到工作,最后不得不再次出国,另谋出路。

  20世纪,意大利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卡尔维诺写过这样一段话:在一个每个人都偷窃的国家中,唯一一个不想偷窃的人就会变成众矢之的、被所有人攻击。因为如果在黑羊群中放入一只白羊,这只白羊就会成为“另类”,一定会被黑羊驱逐出去。这位医生就像黑羊群里的白羊,虽然他自身很有能力,但是因为无法“融入”集体,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被解雇驱逐。这是一件遗憾的事,如此优秀的人,却偏偏成了格雷欣法则里的“良币”,最终被淘汰出局。

  有的时候,现实就是这样,优秀不一定会胜出,劣势也不一定会失败;有的人插队就可以提前上车,而有的人排队可能赶不上这趟车……可以说,在社会中,“劣胜于优”的案例数不胜数。而且这种情况在一个缺乏健全体制与良好秩序的环境中,很有可能长期存在,这的确是一件值得每个人沉思的事。

  “劣胜于优”虽然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类现象,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往外的方向靠拢的借口,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现象只是不健全的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并不是社会常态。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分清“好钱”与“坏钱”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