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效手段解决人的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建立心理帮助体制,关乎和谐社会的建设,关乎社会发展的顺利推进,同时也是关乎个人身心健康、生活品质和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1.心理保健有助于提高行业的工作效率

  在工作过程中,部分员工在高压、孤独、枯燥的工作环境中,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和员工的心理失衡等往往导致员工工作懈怠,从而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这种懈怠心理是一些员工抑郁、冷漠、浮躁等非健康心理和成就感缺失后的一种本能的抵抗和冲动。这些员工总是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恐惧感;对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并且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等等。

  所以,员工心理保健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心理应对能力,让员工能够合理地疏解压力,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2.心理保健是保持个体良好生活品质的前提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标,是个体的主观感受,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体验。主观幸福感指个体依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国内外心理学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持个体良好生活品质的前提。

  3.心理保健有助于员工事业的成功

  成功学的创立者拿破仑·希尔提出了一个PMA(Positive Mental Attitude的英文缩写,即“积极心态”)黄金定律:一个人如果情商很高,心态积极,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通过对天才儿童的成长规律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并不取决于其智力水平,而是取决于个人的情感、意志、爱好、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只有能够保持积极进取、自信乐观心态的人,才容易取得成功。

  4.心理保健有助于员工身体的健康

  健康是人生的首要财富,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随着人们对人类自身的了解和认识,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人们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因素有关。一个人的心理因素会对生理因素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对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甚至会直接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中国有句俗语:“健身必须健心,防病先宁神,治病兼身心。”说明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帮助人们战胜病魔,尽快恢复健康。进行心理保健,寻找有效预防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发生的策略,提高群体心理健康的水平,对提高工作效能、构建和谐社会及保持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的生存质量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