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三个和尚的故事吗?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0世纪60年代,美国纽约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事件。1964年3月13日,夜里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的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时她绝望地喊叫:“杀人啦!救命!救命!”附近的住户们听到喊叫声后,纷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但是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这栋公寓继续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灯,凶手又被吓跑了。这时你可能想凶手应该不会再回来了吧,当时朱诺比白也这样认为。但是朱诺比白在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了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而且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心理学家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仅凭这种现象不能说明众人的冷酷无情,也不能就此下结论说现在的社会道德日益沦丧,这件事就是一个表现。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不同场合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有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至于怎样做才能打破这种局面,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后来有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针对这种现象做了下面的实验: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个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通话。他们要研究的是: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所作出的选择。事后的统计显示:在一对一通话的那些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有4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些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