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暗示效应是指在有一定心理对抗的情况下,用夸张或者激将的间接方法影响别人的行为,从而诱导别人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发生想看到的事件。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正确运用反暗示效应,便可以操控对方的行为,让他们的行为有利于自己。

  古时候,民间有个叫朱生的人,大家都夸他是方圆百里内最聪明的人。有个叫汤生的年轻人不信,便前去找朱生挑衅。

  汤生坐在屋内对朱生说:“大家都夸你聪明,若你能将我从这屋里骗到屋外,我便认可大家说的。”很显然,汤生这是在暗示朱生,他没有让自己出屋的本事。

  被点名的朱生一点不悦和慌张也没有,而是叹了口气说:“当然了,屋里这么舒服,我肯定不能把你骗到屋外,但是如果你在屋外,我肯定能把你骗到屋内。”

  汤生听了,说道:“好大的口气,我倒要看看你怎么把我骗到屋内。”说完自己站起身来到了屋外。

  朱生看他来到屋外,淡定地笑着说:“怎么样,一句话就把你骗出来了吧!”意识到自己上当的朱生脸憋得通红。

  其实朱生用的就是反暗示的方法,他找准了汤生爱挑事、不服输的心理弱点,以此为突破口,利用他想让自己出糗这一点,刻意夸大了事情的难度,让汤生在心理上感觉自己占了优势,实际上却是暗示汤生出房间,让汤生中了自己的圈套。

  反暗示效应除了在谈判中被经常运用以外,在销售市场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法国克隆堡啤酒当时为了打开美国市场,曾拍了一条宣传广告,广告内容是许多法国的男女青年相约着到码头送别运克隆堡啤酒去美国的轮船。广告只有一句台词,就是青年们一边送别,一边挥泪说道:“美国人啊,少喝点我们的酒,好不好?”该广告在美国一经播出,克隆堡啤酒立刻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好奇心,到底是多好的酒让大家争相购买。结果当然是克隆堡啤酒热卖。

  这则广告其实就是运用的反暗示效应,抓住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达到营销效果。企业管理中也有很多运用反暗示的例子。比如员工迟到了,不急着批评他,反而故意说他是个遵守规则的好员工,以此激发他内心的羞耻感进而改掉迟到的毛病。

  反暗示效应虽然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但是它并不是百用百灵的,如果你遇到的是顽固不化或者比你还强硬的人,反而会让你碰一鼻子灰。

  李杰是一名高中老师,除了给高二两个班上数学课之外,李杰还兼任高二(8)班的班主任。李杰所带的班级是年级最尾上的一个班级,顾名思义,也是班风最乱、班纪最差的一个班级。学校安排李杰接手这个班时,便是希望他能给这个班级带来改变。李杰很乐意接下这个任务,因为在他眼里,管理一群年轻的小孩子并不是什么难事。

  事实上,事情并没有李杰想象的这么简单。李杰进班第一天就被学生来了个下马威——进门便被泼了一身脏水。李杰看着坐在座位上笑得一脸得逞的学生,并没有立刻出声指责谁,而是坚持穿着满身都是水的衣服上完了第一节课。下课前,李杰望着同学们说:“大家这么充满活力,我感到很开心。期待与你们接下来的相处。”

  按照李杰以前管理其他班级时的经验,自己早上这一系列的表现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愧疚,进而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自觉做出改变。但是他显然忽略了青春期小孩的叛逆程度。据班上几个听话的好学生反馈,大家除了嘲讽又来了一个没用的傻大个以外,就没有别的反应了。而且因为觉得这个老师好欺负,已经制订了新一轮的整蛊计划。李杰不信,结果上晚自习的时候,被桌上的粉笔灰呛了一脸。

  在运用反暗示效应之后,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应提前想好弥补措施,而不是像李杰老师那样,任人“宰割”。另外,也不能在“天不怕地不怕”的这种人身上用反暗示的方法,指望他们改掉毛病,因为反暗示并不能对他们起到威胁作用,反而可能会刺激他们做出伤害你的事。

  运用反暗示效应,只是为了达到让对方认可自己的目的,虽然是一种变相的激将法,但是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如果超出别人能接受的范围,或者对他人的人生安全构成威胁的话,那就不是反暗示而是犯法了。所以运用反暗示要注意必须把握分寸,不能说得过分了,以致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得不到反暗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