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公布的一份对1500人专项调查显示,约有61%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等问题,31%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谈,3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谈。以青春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只有15%的初中生和4%的高中生是从父母的教育中得到的。

  很多家长也很苦恼,明明对孩子高度关心和呵护,但是孩子不领情,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中国家长更侧重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交友情况、兴趣爱好及情绪变化关注度不高,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话题也比较单一,不能在多方面和孩子沟通,跟上孩子的思路。

  对孩子来说,要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家庭中亲子沟通至关重要。父母成为孩子的贴心人,孩子才会和父母沟通更深入。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应该随时随地,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关心孩子关心的事情,了解他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想所做之事,充分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

  如何成为孩子的贴心人?

  1、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多一些共处时间,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看电影、读书、郊游等活动,和孩子友好谈心。多听听孩子的声音,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从他的角度引导他,让他心服口服地接受家长的教导。增加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对父母敞开心扉。

  2、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孩子。弟子规中讲“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中国的家庭中父母喜欢训斥孩子,孩子只有听从,不能顶嘴。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规矩。现在可能因为独生子女的关系,才有所改善。孩子也有思想,放下父母的架子,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俯视孩子、评价孩子,甚至用家长的“绝对权威”压制孩子。

  3、父母要有一颗童心。孩子有自己的天地,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充满了幻想,爱玩爱问。父母却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总想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脱离孩子的年龄特点的教育要不得。请父母保持一颗童心,充满意趣地理解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心灵,允许他们做想做的事。

  4、父母要不断充电,做合格的家长。作为家长,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念。家长要学习三个知识:一是必须有正确的人才观念;二是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三是学习一些同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成为合格的家长。

  只有父母成为孩子的贴心人,让孩子愿意把他的秘密与你分享,才能全面、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才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和救其失,才能成就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