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型性格的人总是认为“好事要做到底”,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就会使彼此的关系融洽、密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好友秦芳就属于助人型性格的人,她给我讲述了她前两天遇到的一件尴尬事。

  前天,秦芳在图书馆车站等车,车站人比较多。秦芳提着两大包刚从商场买的衣物,看到有位比自己年纪略大的大姐坐在长椅上休息,秦芳也在一边坐下了。过了一会儿,身旁的大姐对秦芳说:“你能帮我换一下零钱吗?我准备坐车用。”她手里拿着一张10元钱在秦芳眼前晃了一下。秦芳打开钱包翻找,很遗憾包里只有三张1元的钱。于是秦芳说:“找不开。”随后秦芳抽出其中的1元钱递给她说:“你用吧。”没想到这位大姐一下子就站起来了,并用奇怪的眼神盯着秦芳,一边躲一边坚决地说:“不,不,我不要。”秦芳追了两步说:“没事的,就1块钱而已。”她还是后退。秦芳又说:“要不一会儿你等的车来了,我帮你打一下卡就是了。”她更是急忙摆手,边拒绝边远远地后退,从她脸上能看出已经生气了。

  这位大姐主动找秦芳,显然是需要她的帮助,而这个帮助仅限于秦芳能给她找开10元钱就行了,仅此而已。可是秦芳想帮她:给她1元钱。在秦芳看来,这种帮助也是帮助,可是这位大姐却觉得超出了她设定的帮助范围,她认为这不是她所需要的帮助。

  是不是因为在她看来这种帮助的性质起了什么变化?从她的断然拒绝和逐渐生气的面孔上来看,好像别人做了令她很不愉快的事情。在她看来,一旦接受了这个小小的举动会损失什么?答案是自尊。其实,自尊有时候就是那么脆弱。

  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来说,对彼此的表达方式非常陌生,而且一般都不会再有沟通的机会。有的人比较敏感,他们需要你的帮助也是有限度、有范围的,如果超出这个限度、这个范围,在他们看来就不是他们想要的帮助。相反,你的帮助也许会惹怒别人,这样过度地帮助别人,很可能让自己反受伤害。

  比如,残疾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一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并且可以独自处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规事物。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人的帮助,更多的意义是体现人们的善意和辅助支持。

  所以,这时对他们进行关心和帮助,需要事先征得残疾人本人的同意和配合,请他们提出具体的辅助方式,当残疾人确实不需要他人的帮助时,就不能勉强,更不可“强行”出手帮助。如果对残疾人关注“过度”、不断地嘘寒问暖,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比如,一个残疾人架着双拐上下楼梯,别人一扶就会失去平衡,就会出现“帮倒忙”的尴尬。再如,引导视力有残疾的人行走时,切不可随意把盲杖拿在自己的手里而试图搀扶他们前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令其心生胆怯或者反感。

  助人型性格的人,在帮助他人时要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这样才不至于让对方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给予,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只有留有空间,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