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生来就具备竞争的天性,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更加优秀,可以超越别人。因此,当面对利益冲突时,人们会毫不犹豫去选择竞争,即使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有时候,原本是合作伙伴的双方会突然选择竞争,不管后果如何。有时候,双方原本是关系很好的合作伙伴,只因利益分配不均,就闹得鱼死网破,导致分道扬镳,放弃了更为有利的合作关系,转为竞争。这一现象,被称为心理学上的“竞争优势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所研究的就是人的竞争心理。心理学家先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各自写下想要获得的金钱的数额,两人写之前是不可以商量的。如果两个写下的金额总和比100元小,那么,这两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在纸上写的金钱数额;若是两人写下的数额相加超出100元,那么他们就要支付这些钱给做实验的人。

  实验结果是,大多数学生都要付给心理学家钱,能够在纸上写下金额之和小于100元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们的竞争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虽然是这样,竞争仍然包括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心理——积极的竞争心理与消极的竞争心理。积极而健康的竞争心理对激发自身潜能有利,可以将竞争转为进步的动力;消极且不健康的竞争心理很可能给人带来毁灭性灾难,这种心态的人常常会有“我如果不好过也不会让你好过”的敌对心思,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大家都知道肯德基与麦当劳这对老冤家。它们都是世界餐饮行业中的翘楚,都代表着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麦当劳拥有3万多家门店,是世界第一的快餐巨头,肯德基拥有1万多家门店,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的餐饮帝国。

  麦当劳和肯德基都是卖快餐,双方在公关、广告、商品种类上一直不相上下,只要一方出新产品、请新的代言人,另一方肯定会推出更划算的套餐、拍新的宣传片。它们都视对方为最重要、最直接的竞争对手,都会使出浑身解数面对每一次的竞争,以至于最终势均力敌、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没有陷入同质化进而互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中,却以各自的方式提升竞争力,竞争的结果是实现了双赢。

  良好的竞争,能够带给企业动力,使其得到长远发展,也可以使个人得到进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果管理者善于运用良性竞争的手段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工作潜能,那么,在这种良性竞争的环境中,企业总体效益将会得到大幅提升。这种竞争很显然就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竞争,其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利人利己,使双方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少“损人不利己”的不良竞争的例子。

  陈某是汤山镇某村的村民,为了生计,他在自己家门口搭了个棚子,做起了小吃生意。但是小店都开了快半个月了,生意却一直没有起色。后来他发现村口也有一家小吃店,生意红火,过往的顾客络绎不绝。陈某顿时心生妒意,借着去村口小吃店吃饭的机会,在小吃店盛粥的锅里投了毒,造成3人死亡,数人中毒住院的恶果。他自己最终也因为事情败露,被判无期徒刑。

  陈某的竞争心理显然是不健康的,他眼见别家的小吃店比自家的红火,非但没有积极地找出自己不如人的原因,然后设法改进,以招徕顾客,反而为了达到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处心积虑地陷害竞争对手,以至于伤及无辜,最终导致了悲剧上演。

  良性竞争能够让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具备高超的危机意识,一刻也不敢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我们应该感谢竞争对手的存在,正是由于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才保证我们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会惨遭淘汰。

  然而,竞争虽然能够令人不断进步,但是也要懂过犹不及的道理,消极的竞争心理容易使人陷入恶性竞争循环之中,正如实验中描述的学生一样,最终致使人财两失,不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还可能失去之前拥有的。要想共同进步,达成双赢,还必须通过合作的方式,这才是交际之道。

  有时候,一味地索取并不一定增加自己的利益,很有可能得不偿失,适度地“损己利人”,在合作过程中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