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无根据的恐惧或者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紧张情绪。在统一价值论中,当个体预感到某事物的价值在将来可能会发生明显降低时,就会对该事物产生一种焦虑感。

  当人们预感不利情景将会出现时,会产生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综合情绪体验。它可能在个体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并没有明显的诱因,即在缺乏充分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紧张、不安、恐惧等焦虑情绪。焦虑总是与一些精神打击或者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从而个体在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者失调。

  总的来说,焦虑是个体对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这本来是一种正常心理反应,只是每个人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或者程度不同。而只有当焦虑原因不存在或不明显,焦虑症状非常突出而其他症状不突出,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超过一定的范围,以致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时,才可以认为患了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

  心理学认为,产生焦虑症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影响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等;社会因素,如城市过密、居住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等。

  一些专家把焦虑症的发病原因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是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等。

  二是个体的认知过程,或者是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更倾向于把一些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降临,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会失败,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三是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由于应激行为的强化,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信息缺失或者程度控制不当),会出现刺激—反应的错误或者过度联结,使应激准备过程中积累或调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从而导致持续紧张、心慌等,并最终影响到后续行为,而随着这一过程,一些和紧张情绪有关的激素的分泌出现紊乱或者过量等现象,更放大了焦虑情绪的产生。至于担心、多疑等情绪,也是思维能量过度的标志。